龍巖永定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紅色資源豐富。如何才能充分保護和開發這些紅色文化資源?近年來,永定區充分發掘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彰顯“土地革命搖籃”和“中央紅色交通線”兩大紅色文化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以及傳承弘揚之路。
摸清現狀 守護“紅色搖籃”
岐嶺鄉牛牯撲自然村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據地,位于素有“閩西小井岡山”之稱的金豐大山腹地。據永定區委黨史研究室主任賴立欽介紹,該村的饒豐書房、毛主席紀念亭屬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保護現狀令人憂心。
伯公凹小站是當年中央紅色交通線從廣東到福建的第一站,位于永定城郊桃坑村,地處閩粵交界,由鄒端仁、鄒作仁等人設立。鄒端仁的曾孫鄒廣敦說,伯公凹小站主樓以及主樓旁邊的兩間房屋都亟待修繕,但如何維修讓他犯難:“小站保護現狀堪憂,城郊鎮政府曾要出資讓我們對站點實行搶救性修復,但我們不是專業人員,不敢修。”
維修隊伍不專業,維修資金陷瓶頸,這是永定區紅色革命遺址遺跡保護普遍存在的問題。
為了摸清現狀,今年5月,永定區成立了紅色文化保護傳承和弘揚工作領導小組。據永定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闕俊聰介紹,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全區紅色資源普查保護、挖掘整理、項目開發和推廣宣傳等工作。
通過摸底,目前永定區共發現留存的革命遺跡遺址130多處,其中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有4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并有43處紅色革命舊址列入龍巖市《中央蘇區(閩西)革命舊址群保護規劃》。
統籌規劃 打造“紅色品牌”
“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是永定打造全域旅游的短板,通過統籌規劃統一開發保護,將有效補足這個短板。”闕俊聰說。
2015年,永定利用原永定縣委成立舊址金砂公學,設立了“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與永定暴動陳列館和張鼎丞紀念館一起,成為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和黨員干部教育基地。如今,為更好地保存當年那段珍貴的歷史,永定區擇地新建中央紅色交通線紀念館。“紀念館將運用VR、AR、裸眼3D等先進技術增強產品的體驗性和互動性。”闕俊聰說。
金砂特色小鎮建設項目、岐嶺鄉牛牯撲紅色鄉村旅游項目、永定中央蘇區紅色交通線旅游項目……統籌規劃,有效地推進了永定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永定區還將從紅色旅游景區建設、鄉村旅游等方面切入,以“紅旗不倒之鄉,中央蘇區血脈”為主題,重點策劃打造紅色交通線伯公凹交通設施建設項目,中央紅色交通線西溪紅色生態區項目,中央紅色交通線合溪師儉樓、孟良公祠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項目等四大紅色項目,以開發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等游客參與度高的“紅色+”旅游項目,實現融合發展。
宣傳推廣 傳承“紅色血脈”
為保護中央紅色交通線伯公凹的鄒氏七兄弟先后犧牲,大型話劇《信仰》就是以他們的故事講起,解開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密碼。目前,該話劇已經轉入演員選聘和劇本二度創作階段。
“希望通過話劇這樣一種形式,帶領觀眾穿越三千里紅色交通線,進而體驗血與火的革命洗禮。”編劇張耀清表示,為了創作好這部大型話劇,他用10年時間進行采風、收集第一手資料,花了3年時間精心打造。
創作歌舞劇《紅色小歌仙——張錦輝》、電視劇本《閩西紅色血脈》;協助拍攝電視連續劇《威震八閩的永定暴動》《絕命后衛師》等10余部革命題材的影視作品;編寫《革命遺址通覽》《張鼎丞與黨的群眾路線》等黨史資料10余類……為了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血脈”,永定區還積極組織開展中央紅色交通線、永定土地革命、毛澤東在永定等專項課題研究,編制交通線教育課程。
今年上半年,永定區紅色旅游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4.1萬人次,實現紅色旅游收入955.63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