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周恩來故居位于江蘇省淮安市境內,是舉世敬仰的周恩來總理的誕生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百個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來故居座落在淮安城區鎮淮樓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駙馬巷7號門內,故居現有清朝咸豐至光緒年間的青磚小瓦木結構平房32間,占地1960平方米,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的老式宅院組成,東宅院臨駙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進院結構。整個建筑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蘇北民居的建筑風格,大門兩丈見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兩棵高大的老榆樹。
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構。“讀書房”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1903年,剛剛五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 在與他一起讀書的同輩兄弟中,他聰明好學,記憶過人。當時,嗣母陳氏請家塾老師鄒先生給周恩來起個字。鄒先生說:大鸞是吉祥之鳥,與鳳凰齊名,同大鵬為伴,“翱翔天宇,扶搖直上九萬里”,前程無量,就叫“翔宇”吧。
讀書房向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三間房屋,東面的一間是周恩來誕生的地方。1898年3月5號,周恩來就誕生在東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東廂房里。周恩來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譜名恩來。“誕生地”向西橫穿一條走廊為周家的主屋。在過繼母陳氏住房“亭子間”后檐有一眼水井,周恩來常跟蔣媽媽一起從這口井里打水來飲用洗漱、澆瓜澆菜。故居院內有兩株百年老榆樹,高達20米。據傳這兩株榆樹是周恩來童年時期親手所植。1910年春天,在東北奉天就是現今的沈陽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貽賡接恩來去東北讀書。周恩來從12歲離開故鄉,到逝世時的66年中,周恩來一直沒有回來過。
現在,故居西宅院有“周恩來家世、童年與故鄉圖片畫展”、“周恩來外祖父萬家字畫展”和“開國總理大型圖片展”。在“周恩來書畫苑”里,展出了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胡耀邦等為故居留下的極為珍貴的題詞及一大批著名書畫家如趙樸初、劉海粟、關山月、唐云、周思聰等為緬懷周總理捐獻的字畫墨寶。周家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周恩來童年時期曾隨乳母蔣江氏在此種植瓜菜,并在此放過風箏。1997年故居在后院建成了周恩來墨跡碑廊。
淮安周恩來故居是舉世敬仰的周恩來總理的誕生地,是這位歷史偉人一至十二歲童年生活的搖籃。周恩來關于處理舊居的一直有三條指示:1,不準讓人去參觀;2,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壞了不準維修。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以后,淮安縣委根據億萬人民的要求,著手整修周恩來故居,把故居按1910年周恩來離開淮安時的原貌進行修復,周恩來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如今成了國內外人士瞻仰周總理光輝一生的紀念地,是廣大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歷史課堂是以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門評審確定的“百個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