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地縫天坑地縫風景名勝區位于重慶市奉節縣境內,是一個以山岳喀斯特地貌為特征的獨具特色的峽谷自然景觀,集“雄、奇、險、秀”為一身,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天坑地縫地處奉節縣城南岸38公里處,幅員面積456平方公里,北邊緊靠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長江三峽第一峽--瞿塘峽、歷史名勝白帝城,東南與張家界相通,東鄰巫山龍骨坡古人類文化遺址。由小寨天坑景區、天井峽地縫景區、九盤河景區、茅草壩景區、迷宮河景區和龍橋河景區等六部分組成,全區共有各具特色的景點70余個。
景區內分布著大小喀斯特漏斗數不勝數,無數的世界級地下暗河交錯分布,千奇百怪的溶洞形式各異,幾乎囊括了當今世界喀斯特地質地貌奇觀
的巔峰之作,有“地質博物館”的美譽。小寨天坑坑口直徑626米,坑底直徑522米,坑深666米,總容積11934.8萬立方米,是幾座山巒間凹下去的一個橢圓形大漏斗。天井峽地縫是在兩座平等的山巒之間形成的一條大裂縫,全長37公里,呈“V”字形,懸崖垂直深度達200多米,最寬處達近百米,最窄處僅容人側身通行。
景區小寨天坑在體量上-按深度、總容積、口部面積等指標來衡量,居全世界以塌陷成因為主的天坑的首位,而地縫為世界罕見的地縫式峽谷中的佼佼者,在峽谷的長度、狹窄度、谷地類型的多樣性的典型性等方面,均為世界級巖溶景觀,具有極高美學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由天坑、多種巖溶谷地構成的地表形態和地下化石巖溶洞穴、現代地下河系統共同組成統一的巖溶水文-地貌系統,對其進行系統的、多學科的研究不僅會深化巖溶研究,而且對闡明長江三峽的發育演化史有極重要的意義,從而構成地球演化史中最新一章--第四紀演化史的重要例證。小寨天坑和地縫式峽谷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經過內外地質營力的作用而形成,具有稀缺性、典型性和
不可再生性的自然遺產屬性。
景區旅游資源不僅豐富而且相對集中,九盤河、迷宮河、旱夔門、天坑、地縫、龍橋河、茅草壩等組成了集“漂流、攀巖、探險、休閑、度假”等為一體的旅游小環線,是中外探險家公認的科考、探險的理想場地。同時景區還有各種珍稀動植物群和獨特的土家族民俗風情,更是引人入勝。
天坑地縫旅游區旅游資源具有品位極高、特色極濃的壟斷性,景區各類旅游基礎設施完善,成為長江三峽旅游業中的佼佼者。1996年,天坑地縫風景區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9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預備清單”。2004年初,國務院正式批準天坑地縫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2月,國家建設部批準天坑地縫景區為“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并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預備清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