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節日,統稱慣時節,有炮期和會期之分。炮期為地方寺、觀、廟放炮的日期。會期則是一村或數村為紀念某一歷史人物或事件而約定俗成的日子。
鐘山地方節日頗多,村村寨寨都有節日,農歷正月節日較多,以后每月都有節。自民國流傳至今的主要節日有:
正月初五日,原是回龍鄉洞心寺的炮期,也是該地董姓群眾的節日。據傳,200多年前,回龍一帶地瘠人貧,生活困苦,外出謀生常遭他人欺侮。為防衛計,須學本領,但又無資聘師,只好練學投石。開始以懸物為靶,繼而相互對打,使人練就一套能擊能防的過硬本領,逐漸成風,恒久為習。每年春節前后的農閑期間各村都組織民眾搞互相對打的活動。當時,不知是誰作了這樣的順口溜“洞心寺、寺洞心,三年不打石頭仗,就發人頭瘟”,將此習賦予迷信色彩。所以,后來眾議將正月初五洞心寺炮期的習俗改為打石頭仗。仗地設在洞心寺旁的兩個小土嶺上。以回龍至同古的路為界,路東邊的以董姓村寨為主,占東土嶺(白鶴頭)為陣地;路西邊的也以董姓村寨為主,占西土嶺(老虎頭)為陣地,互相對壘,年年開仗。每年從正月初一至初四,雙方以兒童為主上陣,叫做小打。初五以訓練有素的成年人(稱仗手)上陣,叫做大打。是日觀仗人群達數干之眾。參戰者每人雙手握石,固守陣地,三人一組,一二三線排開,主次分明,乘虛而攻,能進能退。從中午戰至下午,直至打敗對方,奪下山頭為勝。對打仗的傷人事故歷來有不記冤仇的仗規,并有仗后同席共飲的習俗。民國30年,縣府派出警察前往禁仗,反被群眾驅逐出境。解放后,50年代初期還有此俗,后群眾自感無益,廢打石頭仗,改為親戚朋友來往交際的節日。
正月初十日,是羊頭鄉北帝廟(亦稱真武觀)的炮期,也是羊頭新寨、柿木園、溢朗、黃牛山、仙人鞏、壘田等村群眾的節日。民國期間,群眾除招待客人外,都到觀廟進香。廟地以放炮為主,年年屆期都放炮,附近鄉民前來搶炮。民國36年炮期,回龍鄉、附城鄉、望高鄉群眾都來搶炮,因互不相讓,引起爭端,導致撕打,結果重傷10多人,輕傷者更多。后來把搶炮之俗改為抽簽,誰抽中誰就將炮頭接回去,不再進行搶炮。解放后,放炮之俗不興。1958年,因破除迷信而毀廟廢神壇,祭祀絕跡。60年代末“破四舊立四新”,節日曾一度中斷。70年代末至80年代,節日之俗復興,以訪新拜友及開展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
正月二十五是原鐘山城內城隍廟的炮期,民國期間,是日抬“城隍爺”出游,放炮游行??h城居民張燈結彩接親待友。是夜,在南門橋上施放焰火娛樂至半夜。解放后,以過元宵節為主,舊習已廢。 正月十八日是公安鄉丹霞觀(俗稱天師觀)的炮期,也是附近鐘姓群眾的會期。相傳漢留侯八世孫張道陵曾在“丹灶山”修道煉丹、用“靈羌、靈艾”給人治病,以“寶符、寶印”為民驅邪,后成仙。人們在其地(浮云嶺)建道觀祭祀,歷代香煙繚繞。節日除放炮還炮外,喜演桂劇。40年代末期,常請外地名劇團前來演戲,少則3天,多則5天。公安、紅花、燕塘、英家、附城、回龍等地群眾來往不絕,商賈、賭徒會聚。炮地既是娛樂場所,也是賭場、商場。解放后,放炮還炮之俗已廢。1958年,觀宇被拆除,香火斷絕。節日活動改以各村寨舉行。唱戲放電影之風以南門村為盛。1984年,群眾集資重修觀宇,恢復神像,不時有人進香、求簽、許愿。
正月二十五日是鐘山鎮龍山廟的炮期。民國期間,有放炮還炮、演戲、舞龍舞獅之俗。解放后,節日以開展演戲和放電影等娛樂活動為多??腿藖硗j繹不絕。60年代至70年代節日活動冷落。80年代初期恢復過節習慣。1984年節日前后演戲3天,夜間放電影、錄像通宵達旦,街道、娛樂場所人滿為患。是晚在縣紅星廣場施放焰火,觀眾達數萬人之多。
二月初二日,是石龍鄉民的“開春節”。清末民初,民間有“吃正月、耍二月、拖拖拉拉過三月”的陋習,不利春耕生產。為禁二月以后的玩春風,集眾決議,定二月初二為“開春節”,解放前,節日(也是圩日)習慣演戲、舞龍舞獅、買賣生活用品及生產資料。客人來往甚眾,解放后,節日習慣依然。
三月廿三日,是英家街粵東會館“王母娘娘”的生日,也是英家街民眾的節日。英家地處思勤江畔,明末清初,是縣西南的重要集鎮,官鹽“子埠”。粵東商賈紛至沓來,辦百貨和絲綢店攤。購土產、開當鋪、立會館,為方圓數十里土特產、日用百貨的集散地。英家街居民多為粵東遷來的客家人,三月廿三日是他們的會期。民國期間,每逢節日(也是圩日),鄰縣的源頭、走馬、黃姚等地都有不少人來趕圩和訪親會友。尤值三年一屆炮期,來往客人眾多,炮地市場有日用百貨、農副產品等生活、生產資料出售。解放后,節日會親訪友之俗依舊,交換生活生產資料的貿易更加興旺。
盤王節 又名朝踏節,是兩安瑤族鄉以沙坪村為主的瑤民傳統節日。每12年一屆(逢卯年舉行),具體時間選擇在當年農歷的九、十月間。沙坪瑤胞祖居湖南“千家洞”。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流移沙坪定居,將“盤王節”的習慣沿襲至今。節日活動分設壇位、請客人、置歌堂、跳堂、搶豬頭五個階段。按沙坪瑤胞慣例,每屆盤王節均以趙、黃兩姓輪流作主人,其余各姓為客。節主事先發請柬,做好過節準備。節日當天設壇位,請盤王及列宗神靈到壇位上供奉。翌日早上,眾房子孫到壇前聽族老宣讀“酒尾詩”,燒香點燭,進酒上茶祭祀神靈。然后將客人接進歌堂就坐,主客各唱“大陳謝”歌章中的“初言禮疏子”。后接唱“陽歌”歌章,兒童歌詠隊邊舞邊唱“春季社”歌章,以歌表達春耕播種、秋割豐收等情況。以“一句初言”曲作問答,向尊主、令官(主要主持人)討錢糧,尊主令官賞以牛肚、牛腸和燒酒。第三天子時祭祀列祖列宗,將熟豬頭供于壇上,將上屆豬頭骨焚燒。眾人上香請愿,祈求祖宗及神靈庇佑瑤寨人丁興旺、六畜興旺、五谷豐登、老人增壽和子孫聰明。接著獻酒12杯,齊唱“梅花令歌”12首。從寅時始舉行“跳堂”儀式。按習慣是仙女下堂,令官、尊主跳頭堂,子孫跳二堂,眾人跳三堂,師人跳長鼓舞,眾人再跳四堂,鼓頭朗君跳五堂。跳堂后唱“響鼓社歌”、“為神歌”、“流移歌”、“造房歌”、“梅花歌”、“雷王歌”、“陰歌”,讀“大投詞”、唱“還愿、游愿歌”。最后由眾人搶豬頭。誰搶得豬頭,誰就能作下屆尊主,并須將豬頭骨保存12年。
四川省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新華分社:
四川旅游
九寨溝旅游
峨眉山旅游
稻城亞丁旅游
成都周邊旅游
三亞旅游
云南旅游
24小時服務熱線:
4007 028 188 直撥號碼:
028-87668000 87666645
Copyright © 2005-2023 www.bjlehm.com 版權所有 經營許可證:L-SC-CJ00003
蜀ICP備13027583號-64
地址:中國.四川.成都市青羊區人民中路三段6號食品大廈6樓610室 技術支持:中國旅游聯盟信息研究所
本站聲明:本站所使用圖片及文字信息均出自于互聯網上廣為流傳信息,文章圖片版權歸原著,如有版權糾紛,請來電,我社將主動聯系商量給予稿酬或予以刪除,我社不承擔法律責任。 負責人:楊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