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約前12~7世紀),塞種人游牧于此。春秋、戰國時期(約7~3世紀),為呼揭國地。西漢文帝四年(前176年),匈奴征服呼揭國,為匈奴右部呼揭王領地。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屬北匈奴呼衍王領地。東漢靈帝建寧三年至光和四年(170~181年),屬鮮卑汗國右部。公元3~4世紀,為呼得國地。公元5世紀,柔然汗國強盛,呼得國為柔然汗國兼并。西魏廢帝元年(552年),阿史那土門擊滅柔然,建立突厥汗國,此地屬突厥汗國。隋開皇三年(583年),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二部分,此地屬西突厥汗國。隋大業元年(605),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殘暴殺害鐵勒各部首領數百人,鐵勒各部群起反抗,擊走泥撅處羅可汗,建立鐵勒汗國,此地是該汗國副可汗——薛延陀部首領野咥可汗乙失缽的領地。唐武德三年(620年)左右,西突厥射匱可汗復興,派兵逐走薛延陀,此地重屬西突厥汗國,唐顯慶三年(658年),平定西突厥汗國,此地屬唐金山都護府管轄。長安二年(702年),唐設北庭都護府,此地仍為突厥部落所游牧,由北庭都護府管轄。唐至德二年(757年),回紇汗國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亂”,其族勢力漸及金山以西,部分回紇人游牧于此地,但名義上仍由北庭都護府管轄,唐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陷北庭都護府。次年,回紇汗國收復北庭,此地改屬回紇汗國所有。唐開成五年(840年),回鶻汗國破滅,此地一度歸屬于黠戛斯汗國。遼天贊二年(923),遼太祖率兵西征,此地屬遼朝統治。遼朝后期,此地為突厥族乃蠻部游牧之地。金朝滅遼,遼朝貴族耶律大石西遷中亞,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建立西遼帝國,此地歸屬西遼。南宋開禧元年(1205),蒙古族英雄鐵木真征服乃蠻部,攻殺其首領太陽汗,次年推舉為成吉思汗,此地成為其領土。成吉思汗分封諸子,此地為窩闊臺汗領地。蒙古國憲宗元年(1251),設立別失八里行尚書省,此地改屬該行省管轄。元朝末年,察合臺汗兼并窩闊臺汗領地,此地改屬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分裂后,此地歸屬東察合臺汗國,因其都城設在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的北庭故城),明朝稱之為“別失八里國”;后將首都遷至亦力把里城(今新疆伊寧市),明朝又稱之為“亦力把里國”。明朝前期,蒙古瓦刺部強大,向金山(阿爾泰山)以西擴張,此地為瓦刺人游牧。清朝初期,改譯瓦刺為“厄魯特”或“衛拉特”,其人遍及天山以北,其中準噶爾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都爾伯特部游牧于額爾齊斯河流域,因準噶爾部首領為四部盟主,噶爾丹又稱“汗”,建立了準噶爾汗國,歸附于清朝,此地直接屬準噶爾汗國統治,間接歸屬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平定準噶爾貴族的叛亂,此地歸屬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此地劃歸烏里雅蘇臺定邊左副將軍屬下的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同治六年(1867),屬布倫托海辦事大臣管轄。同治八年(1869),布倫托海辦事大臣裁撤,仍隸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光緒二十九年(1903)清廷置布倫托海屯局。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廷對科布多和阿爾泰實行分治,縣境隸于阿爾泰辦事大臣。阿爾泰辦事大臣所轄區域直屬中央政府,為中央特別行政區。民國元年(1912),隸阿爾泰行政長官公署。民國3年(1914),設布倫托海民政分局。民國8年(1919),阿爾泰特別行政區劃歸新疆省,設阿山道,轄理縣境。是年,設布倫托海縣佐。民國10年(1912),布倫托海縣佐升格為縣,隸阿山行政公署。民國31年(1942),布倫托海縣改稱福海縣。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隸省人民政府派出的阿山行政專員公署。1955年,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行政專員公署。1958年底,全縣成立3個人民公社。1959年6月,原齊干吉迭鄉成立公私合營種羊場,12月,專署福海漁場移交福海縣。1966年,燈塔人民公社與種羊場合并為福海牧場。1970年,專署一農場劃歸福海縣。1972年,撤銷福海牧場,恢復原社、場建制。1974年,一農場收歸專署管理。1976年,兵團農十師一八二團、兵團漁場劃歸福海縣。1979年、1981年,兩單位先后重歸農十師。1984年,撤社建鄉,年底,全縣建成5鄉1鎮。2002年12月,全縣直轄5鄉1鎮。下轄65個行政村,6個居民委員會。轄域內有駐縣單位8個:農十師一八二團、一八三團、一八七團、一八八團、一九0團,自治區司法廳福海監獄、福海一農場、兵團云母二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