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之名,見于古籍,以《左傳》最早。“秋,齊侯、宋公、江人、黃人會于陽谷,謀伐楚也”。 “文公十六年,使季父子會齊侯于陽谷”。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于東阿縣西部析置新縣,取名“陽谷”。自此,其名沿稱至今。陽谷縣的由來,蓋有三說:一曰“陽谷縣者,則以中有谷山而縣治居山之離坤(西南)間,故以取名云”。二曰“陽谷北境有城,西有小谷,小谷之南有南谷、西谷,谷之西曰陽谷”。三曰“取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據考證,第三種說法,似在情理之中。陽谷縣建于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陽谷縣,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訛為王古店,址在黃河以東平陰縣南端。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之北)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縣隋屬濟北郡,唐、五代屬鄆州,宋屬京東西路東平府,元時屬山東東平路,明、清皆屬山東省兗州府。民國初年改屬山東省東臨道。建國后屬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志》記載,縣城址曾經3次變遷。隋、唐、五代時期,縣治在今縣城東15公里范海鄉(今廢鄉并入阿城鎮)張八村附近。宋開寶六年(973年),古城廢于河水;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遷至故城南上巡鎮(約在今張秋鎮城坡村附近)。景德三年(1006年),又將縣址遷孟店,即今城址。《史記》中的“穀城”,就是后來的谷城,今平陰縣東阿鎮,非是今之東阿縣。《辭海》記:“春秋時齊國谷邑,秦代稱為谷城,也稱小谷,明洪武八年后設東阿縣”。漢時置谷城縣,與東阿并立兩縣,同屬東郡,北齊時省谷城入東阿縣(今舊縣鄉北東阿鎮)。隋開皇16年,由原東阿縣析置陽谷縣,是取原東阿縣界故陽谷亭為名。陽谷亭春秋時期為齊國之陽谷邑,址在今王古店村東(按:應為“陽谷店”,“王古店”是訛稱)。因地處谷山(又稱谷城山、黃山,在今平陰縣東阿鎮駐地北)谷城(今東阿鎮)之間,故稱陽谷,陽谷、谷城非一城也,更異于湖北襄樊市之谷城縣。歷史上由于黃河泛濫改道,東阿縣治也數次挪移,明洪武8年移至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