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新縣城先后通過了“市級衛生縣城”、“市級山水園林城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區”驗收,黨政“一把手”環保實績考核連續7年榮獲市委、市政府一等獎。但云陽經濟社會發展嚴重滯后,環境保護面臨很大的壓力,我們必須樹立保護好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建設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大力實施“藍天、碧水、綠地、寧靜、潔源”五大環保行動,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和融洽。
一、三大優勢填補產業空虛
一是資源優勢。云陽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十余種,其中粉石英品質全國第一,儲量全國第四,巖鹽、天然氣儲量大、易開采,是全國“油桐之鄉”和“山羊基地縣”,擁有68公里的長江黃金水道,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大量的人力資源。二是政策優勢。云陽既是庫區移民大縣,又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同時也屬于西部大開發地區,集移民、扶貧、西部大開發、城鄉統籌先行先試權等政策優勢于一體。三是區位優勢。云陽處于全國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中樞位置,處于市里規劃的“萬—開—云”特色經濟板塊的一角,距萬州僅半小時車程,萬州機場、火車站和港口碼頭完全可以為我所用。隨著宜萬高速公路、萬鄭鐵路的陸續開工和全面貫通,云陽的區位優勢將更加顯現。但云陽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較差,產業空虛比較嚴重,經濟總量和人均占有量還遠遠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云陽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轉變作風,促進發展。要打好“三峽牌”和“生態牌”,突出“工業立縣”、“開放強縣”、“旅游活縣”理念,找準發展的突破口和切入點,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將區位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將政策優勢轉化為資本優勢,努力破解產業空虛問題。
二、環境保護助推生態經濟
一個地方的發展后勁不單只看眼前發展好不好,更要看有沒有強大的后勁來支撐。從云陽的縣情來看,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的后勁所在,就是看好的優勢所在。
近年來,云陽縣的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主要體現在:加大了污染治理投入力度,近6年共投入治理資金約9.3億元,云陽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云陽縣退耕還林還草82.4萬畝,在“一江四河”446公里庫岸構筑了11.1萬畝的綠色生態屏障;積極推行清潔能源工程,天然氣氣化率達90%;加強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日處理3萬噸的城南污水處理廠和蓮花垃圾填埋場等環保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所有這些,都將助推云陽的可持續發展。
三、六大舉措打造生態云陽
目前云陽要切實解決“產業空虛”問題。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就是緊緊扭住“解放思想,擴大開放,培育產業”這個“牛鼻子”,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生態云陽。
一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二是發展生態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推進工業企業的清潔化生產,構筑以生態型骨干企業為支撐的縣域工業框架。三是發展生態旅游,打造旅游勝地。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完善旅游總體規劃、注重文化元素注入,狠抓項目的深度策劃、包裝、推介,爭取把“過境游”變成“目的地游”,把生態旅游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四是實施森林工程,構筑生態屏障。圍繞正在開展的城市森林工程和已經開展的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及庫周綠化工程,大手筆構建“兩江四岸一脈”(長江、小江及其岸線和龍脊嶺生態走廊)綠化為主體的生態山水園林城市。五是建設生態城鎮,營造舒適環境。抓好縣城綠化、美化、亮化和文化填充,豐富城市內涵,提升云陽的對外形象。建設生態城鎮,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吸引資金、技術、人口等生產要素向小城鎮聚集,增加就業崗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六是加強治理,控制源頭。加強重點城集鎮生活污染源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保護和改善飲用水源,加強工業污染治理。加快城北污水處理提升泵站、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和中心集鎮的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進程,深入開展移土培肥工程、推進生態富民家園建設,從源頭上控制環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