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珍要把老宅捐給村里建公園!這個消息在順義北務珠寶屯村曾是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捐宅基地,這在農(nóng)村的確是個新聞,難怪有人欽佩,有人感動,還有不少人懷疑:這事兒是真的嗎?
這事兒是真的。今年一開春,村民們發(fā)現(xiàn),密密匝匝的村舍中添了一片新綠,而這個既能休閑,又能健身的街心公園,正是在王洪珍家老宅上建成的。
十余株槐樹、柳樹、棗樹吐出嫩芽,樹蔭下,七八套健身器材零散擺放,三三兩兩的村民享受著午后的陽光。“咱有這么個好去處,真得感謝王洪珍。”村里人常常這么感慨,每次聽到這樣的話,王洪珍心里都暖洋洋的。
坐在小公園的休息椅上,王洪珍常常想,這個位置以前是公公婆婆常愛待的堂屋,走在樹蔭下,她又想起兒子們小時候上樹淘氣的樣子。在66 歲的王洪珍和她家人的記憶里,老宅子記錄著他們大半生的生活:67年前,老伴張燕武出生在這里,37年前,他們在這里結(jié)婚,隨后兩個兒子相繼出生。直到伺候走了公公婆婆,這處少說也有七八十年歷史的老宅才閑置下來。對全家人來說,老宅是割舍不掉的感情寄托。
但是去年,王洪珍做出一個決定:把宅基地無償捐給村里建街心公園。
這個念頭源自村里的新農(nóng)村建設(shè)規(guī)劃。按照設(shè)計,村里要建十多處街心花園,可是在哪兒擠得出地來,這事兒讓村干部撓頭。
王洪珍雖是個普通村民,卻是事事愛趕先進的“積極分子”,她想起了臨街口的老宅子。沒人的時候,她一個人走進塵封多年的老院,年久失修的房子幾近坍塌,院墻也斑駁不堪,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攢著的一萬多塊磚和方石零亂地堆放在院子里,那是準備給兒子蓋房用的。
回到家,王洪珍開了個家庭會議,議題就是捐房子。“村里建公園是好事,咱能不能帶頭做點貢獻?”沒想到,這個會不到五分鐘就開完了,老伴、兒子全力支持。
第二天,王洪珍就敲開了村委會的門。村里提出給補償,爽快的王洪珍說了:“要補償還叫捐嗎?宅基地閑了多年也沒用,捐出來給村民們騰塊納涼的地兒,值!”末了,還扔下一句:“院里那些磚也捐了,給村里砌魚池。”
王洪珍捐了老宅,這事兒在珠寶屯村傳開來,聽說的無不豎起大拇指。這以后,村里搞建設(shè)好辦了許多,道路要拓寬,家家戶戶爭著讓路,原本四五米寬的胡同,現(xiàn)在成了八九米。
王洪珍家現(xiàn)在的住房就在街心公園附近。這是一個最普通的農(nóng)家小院,五間正房,三間廂房,跟村里其它房子比起來低矮簡陋,顯然多年未修葺。屋里,全是上了年頭的舊家具,除了冰箱、電視,沒有高檔的電器。最顯眼的,是電視機柜上的一張紅底大獎狀,這是今年三八節(jié)王洪珍剛剛得的“中國百名優(yōu)秀母親”獎。
聽說記者采訪捐老宅的事兒,王洪珍只是搖搖頭:“這算不上啥。”倒是坐在一旁的老伴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為子孫后代留下一片綠蔭,那不是比自家多蓋間房更有意義嗎?”